今天我们就来个长驱直入,话不多来,上干货!让你分分钟避开常见误区。
1、商品价格:最好介于 20~50 美金,尽量不要低于 20 美金,利润低,运营难度大。
2、商品重量:最好介于 1~2 磅,减少物流与仓储成本。
3、市场容量:确定产品是有市场的判断标准
商品在大分类排名在 5000 以内
前三名关键字一个月搜索量超过 10 万
看下其他平台,如 eBay 是否也有类似产品在售 。
4、商品是否存在:产品可以轻易在中国找到供应商
5、review 数量:商品搜索第一页至少包含 2~3 个商品,它的review不低于50个
6、利润率:毛利润最好不要低于30%,提前算好上家价格,以免之后因为利润问题放弃产品
7、listing的进步与优化空间:A/B 测试,在有限的时候我们可以利润工具
8、商品质量:产品是否容易在运输当中遇到损坏或变形的状况,易碎产品更需要注意
9、非季节性商品尤佳
10、商品具备多样化的关键词 关键词选择方法:
亚马逊搜索框的联想词
点击付费广告的自动关键词推荐
在同类产品前 50名的标题里找用的多的词
借助相关软件
11、商品本身具有升级和改良的空间
12、商品具备需定期购买的性质
13、可扩展性,产品本身是否具备开发其他相关性商品的可能性,以拓展品牌
14、定义顾客群体
15、地域与文化:不同地区人的文化与消费习惯,或者身材、身高、天气等等
选品方法:
1、站内榜单选品法
无论是那一个平台80%都是基于平台站内数据,所以亚马逊的站内选品最具参考意义。也就是大家熟悉的Best Seller、New Release、Movers&Shakers、Gift Ideas、Most Wished For。一般来说New Release和Movers&Shakers这两项是比较优参考性。注:如果一个产品在前100名之内出现多次,这个很有可能是其他卖家集中全力打造的爆款。
2、精品店铺监控选品法
在Excel表格中监控一些精品店铺,但是你也不要去监控做的很大的大佬们,比如anker、aukey这种的。现在你要做的就是多点击其他的店铺,而且是按照不同的类目,监控相对应的精品店铺。
3、爆款品线选品法
如果你好不容易打造了一款爆款,可以从其周边配件或者关联性的产品进行下手。最简单的就是进行变体形式,比如尺寸、颜色、包裹个数等。
4、类目深挖选品法
我们可以从多个类目进行深度挖掘,比如账户A定位在电脑办公和消费电子类目,账户B定位在户外类目,账户C定位在母婴和宠物类目等等。这样做的一个目的就是有利于卖家对类目进行深度挖掘,并不是像在路边随便采几朵花,最后发现没有一个好的产品。
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店铺最好形成“一条龙”服务,比如你主要是家具类的,可以稍微放点工具类的listing在店铺内。
5、关联推荐选品法
有相关数据表明亚马逊上 35%左右的订单来源于 listing 详情页关联流量推荐,比如在搜索框中输入can opener,点击进入一个 listing 你就可以看到 Frequently bought together、 Sponsored products related to this item 、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 、Compare with similar items 等等。
6、FB 小组选品法
其实只要你去细心观察,Facebook 小组里狂发帖推产品的,说不定就是市面上卖的比较好,现在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动动你的手指保存收藏起来,之后去首页通过选品工具进行数据分析。
7、微信群选品法
在微信朋友圈找到眼前一亮的,或者是有趣的产品都可以把图片收藏起来,抽个时间去研究下。前提是你微信里有做电商这块的好友,没事看看,没有足够的好友数量,这条不建议去做。
8、独立站选品法
并非所有的亚马逊大卖产品,你都是可以挤进去的,这样你就可以看看独立站内的大卖销售量比较好产品,比如其他第三方平台:Ebay、速卖通等等,都可以去看看哪些 new arrival 产品。
选品误区:
1、产品质化严重
既不在外观,也不在功能上。更不能在价格上优于竞争对手。
2、review分析方法
好拼差评都要一一查看,一是要了解产品的使用范围与场景,二是为什么顾客会留下好评的原因,给对方来了什么样的好处。
3、忽略了用户的痛点
从普通问题入手,设身处地的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考虑并解决问题。
4、跟风选品
不考虑自身因素,只看眼前利益。
注意细节:
1、产品的质量:查收验货,确保之后不会因为质量问题引起一系列差评
2、资质证书:FDA、MSDS等
3、配合度:出货速度、预付款、是否贴标签,打包等
4、物流速度:产品发到仓库的时间
如何避免产品、关键词、外观侵权?
1、可以直接在官方网站用关键词搜索一下
2、利用谷歌识图搜索辨别一下
3、可以从供应商的价格和起定量去辨别一下这类产品是否有专利,或者最直接的办法询问比较有经验的经销商